越老越矮,家中老人是得了骨质疏松症吗?
我奶奶年过六十,近来总觉得身上这儿疼那儿痛,站着腰背疼,走路腿脚痛。今年体检时一量身高,竟比前几年还矮了2公分。你说,这人老了,怎么连身高都缩回去了!
这可得上心啊!赶快给张奶奶去检查一下骨密度,看看是不是骨质疏松症。
什么是骨质疏松症?
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、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骼脆性增加、骨折风险增加为特征的代谢性骨病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在罹患骨质疏松症的早期,一般不会出现任何不适。所以,虽然骨量在持续丢失,患者本人却毫无察觉。当骨量丢失达到30%以上时,才会出现骨骼疼痛、驼背、骨折的症状。
在此提醒大家,骨质疏松症总是悄无声息地出现,许多人以为骨痛是人到老年的自然现象,而不加以重视,直到发生难以愈合的骨折,才惊觉骨量丢失之严重。
出现哪些症状时需要警惕已经患骨质疏松症?
答:如果出现下列症状,建议尽早去医院骨科、内分泌科或骨质疏松专病门诊就诊:
疼痛:骨痛主要发生在腰背部和腿部,有时表现为全身疼痛,负重、翻身、起坐和行走时疼痛加重。
脊柱变形:身高变矮、驼背、脊柱畸形等。
脆性骨折:好发部位为胸部、腰部、髋部,肱骨近端及桡尺骨远端等。
哪些人更容易患上骨质疏松症?
答: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复杂的疾病,发病与许多因素相关,其中有难以改变的“命中注定”,也有可以改变的因素,这些可改变因素就是我们预防工作的重点所在。
难以改变的“命中注定”
性别
由于激素代谢特点,女性比男性更易患骨质疏松症,绝经后的5-10年内要特别警惕。
遗传和家族史
骨骼的代谢受多个基因调控影响,亲属中若有人患骨质疏松症,那么本人的患病风险也可能增高。
人种差异
发病风险:白种人>黄种人>黑种人
可以改变的因素
钙摄入量
长期钙摄入不足会影响骨代谢,更易诱发骨质疏松症。
饮食习惯
不良的饮食习惯,如吸烟、过量饮酒、大量饮用浓茶/咖啡/碳酸饮料、高盐饮食,都会影响钙的吸收,加速骨量流失。
运动
研究显示,骨量一般在30岁时达到峰值,之后开始下降。如果长期缺乏运动锻炼,导致青年期难以达到较高的骨量,会使中老年期骨量下降更快。
日光照射
缺乏日照会使体内维生素D合成不足,而维生素D的缺乏可造成人体钙吸收减少、加速骨质丢失、骨密度降低。
体重
基于人群的调查数据显示,骨密度下降主要发生在中、低体重指数(BMI)的老年人群体中。BMI低于20kg/m²的老年人,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更高。
注:BMI=体重(kg)÷ 身高²(m2)
哪些人需要进行骨密度筛查?
答:由于骨质疏松症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,容易被人忽视,为了避免疾病进展到骨折、失能的严重阶段,建议下列人群定期进行骨密度测定,筛查骨质疏松的风险,以便尽早开展干预和治疗。
65岁以上的女性和70岁以上的男性。
65岁以下的女性和70岁以下的男性 + 存在一个或多个骨质疏松危险因素者,包括:绝经、家族史、低体重(BMI低于20kg/m²)、吸烟饮酒、缺乏体力活动(经常久坐不动)、营养不均衡(饮食缺钙、蛋白质摄入不足等)、缺乏维生素D、患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或服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等)。
有脆性骨折史或家族史的成年人。
各种原因引起的性激素(雌激素、孕激素、雄激素)水平低下的成年人。
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测指数(OSTA)低于-1者。OSTA指数计算方法:(体重kg-年龄)×0.2。
骨质疏松症可以预防吗?
答:小编针对不同年龄人群,整理了不同的健康小贴士:
对于中青年人群,预防骨质疏松症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:
均衡膳食:食用富含钙质的食品,补充适量蛋白质,低盐饮食(成人每天摄入食盐不超过6g)。
适量运动(建议每周3-5天,每天3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):例如游泳、骑车、快步走等有氧耐力运动和抗阻力练习,有助于促进骨骼健康。
避免吸烟、酗酒,避免摄入过多的咖啡因。
女性在特殊时期(妊娠、哺乳期等),要补充足够的钙质。
对于上了年纪的老年人,骨量已经开始下降,则要注意:
定期检查骨密度:可以及早发现骨质疏松的发生趋势,并开展干预。
适当日照和户外运动:在光照柔和的早晨与傍晚,适当晒晒太阳或进行户外运动。
必要时可服用钙剂或维生素D等药物:研究显示,绝经后妇女补充钙剂或增加饮食中钙的摄入量两年以上,或可显著降低骨量的丢失率和骨折风险。
预防跌倒:活动时做好保护措施,穿着防滑的鞋履,居室地面保持干燥。
积极治疗某些影响骨骼健康的慢性病,如糖尿病、肾病、肝病等。
科普来源:
@上海疾控
更多阅读☞
2020年上海老年健康宣传周启动!快来知识竞赛,参加科普征文!七个好习惯做健康老人
怀疑家中老人“老年痴呆”,做儿女的该怎么办?